忆在苏州的童年时光
发布日期:2014-12-31
稿件来源:admin
浏览量:4927
“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仔耐个肉,还仔耐个壳……”吟唱着童年时熟悉的江南童谣,二零一四年十月,我回到阔别已久的苏州,徘徊在昔日熟悉而今却又带着一些陌生的地方,回忆起在苏州生活的那段童年时光,不由感慨万千。
我的童年有一段时光是在苏州外婆家度过的。记忆中,那时的苏州是一个清新婉约的城市,小桥流水,杨柳青青,沉静而又优雅,含蓄而又自然。
外婆家是位于苏州火车站附近的一处典型的两层江南民居,粉墙黛瓦,古朴自然。外婆家和左邻右舍一样,皆临河而居,如出水芙蓉般亭亭玉立,河水在屋后缓缓地流动,形成了前街后河的水乡格局。一条由青石铺成的小路从外婆家门前经过,古朴且自然,散发着少许清韵;铺就青石路的小巷被两边民居的垣墙夹在中间,曲折而又幽长,放眼望去,颇有“曲径通幽处”的意境;沿着青石路向东走约一百米,便可看到一座横跨小河的石板拱桥,精致玲珑,古朴简洁,宛如垂虹卧波……如此美景,不由让人想起唐朝诗人杜荀鹤笔下的千古名句:“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外婆家大门外向西约五十米处有一家店铺,这是我和周围邻居家的小伙伴们经常去的地方。一走进去,便可以看见高高的柜台上依次放着一个又一个的大玻璃罐子,里面分别装着白糖杨梅、九制陈皮等苏州风味的蜜饯。每当我们踮起脚把钱递给站在柜台后面的老板娘后,老板娘总是很麻利地用纸包好蜜饯塞到我们的小手里,然后不忘操着甜?的吴腔叮嘱我们下次一定要再来,但几乎每次都是不等老板娘说完,我们便从店里飞奔而出,迫不及待地跑到附近的僻静处一起分享。
苏州有句老话:“出娄门,九槐树,井挑桥,桥挑井”,说的正是苏州桥与井的相依并存。外婆家东面的那座石拱桥不远处便有一口水井。记得当时自来水在苏州家庭还没得到普及,每当到了用水的时候,大人们提着桶在前面向那口水井走去,我和小伙伴们便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由于大人们事先一再叮嘱危险,到了水井边,我们只能远远地围在四周睁大眼睛看着。大人们依次用系着长长绳子的公用水桶把水一桶一桶地从井里提出来,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倒入自家的桶里。还没等大人们提起桶,我们这群孩子便争先恐后地挤上来,争着抢着要帮大人提回去,但由于力气小拎不起来,常常把桶拎的东摇西晃以至把桶里的水洒了满满一地,引起周围笑声一片……
玩累了,便和小伙伴们一起悠闲地坐在外婆家附近河岸旁的石凳上,一边托着小脑袋互相叽叽喳喳地说着,一边不时好奇地看着对岸的大人们在河埠石阶上忙着捶捣衣服,淘米洗菜。河水清且涟猗,静静地缓缓向前流着,不时有摇橹船悠悠划过,水波荡漾;微风徐徐吹过,飘来缕缕茉莉的清香, 沁人心脾;偶尔从对岸小巷深处传来吴侬软语的评弹哼唱,时而婉转轻吟,时而抑扬顿挫,又是那么柔和、湿润、缠绵,对于我们这群孩子们来说,或许这正是神话传说中从天宫飞到人间的仙女所发出的天籁之音吧……
到了夜晚,在街灯昏黄而又柔和的照射下,我和小伙伴们便在巷子里围坐在外婆或是邻居阿爹、阿婆(苏州方言:即称呼爷爷、奶奶辈的老人)的四周,跟着老人们学唱吴腔的苏州童谣,听老人们讲述幽奇神秘的虎丘剑池、夜伴钟声到客船的寒山寺以及那渔火荧荧的枫桥……憧憬着老人们讲述的姑苏的美丽传说,感受着苏州吴文化的钟灵毓秀……
就这样,我在苏州度过了童年的一段快乐时光,直到即将上学的年龄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苏州。
如今,当我再次踏上苏州这片昔日熟悉的地方,想要去寻找那童年时光里的记忆,映入眼帘的却带着一些陌生:昔日的小河大多被填没,石板拱桥被钢筋混凝土的大桥取代,狭窄的青石小径变成了宽阔平整的马路,昔日的江南民居也大多已被高楼大厦所取代……但在我的内心深处,却依旧怀念着童年时光里那粉墙黛瓦的民居、幽深静谧的小巷、吴侬软语的评弹,还有那桨声烟影里的江南风韵!(二期工程扩建处 霍轶鹏)
相关附件: